-
Recent Posts
Popular Posts
近期迴響
中華文物收藏學會受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邀稿,榮譽理事長-蔡國樑先生所寫的"從五花馬對鈞窯的省思"也收錄在大會論文集之收藏研究篇上。現分段轉錄於下:
一、 前言
鈞窑為宋代五大名窑之ㄧ,這種說法在明以前大體上是不存在的。所謂的五大名窑,嚴格地說要在清中期以後,才逐漸形成。中國瓷器最早備受推崇的要算是柴窑,而五大名窑卻獨缺柴窑,如果說柴窑窑址未被發掘,陶瓷研究者持保留態度,所以未列名窑之ㄧ,而哥窑目前也尚未發現窑址,遺址問題同樣存在,但哥窑何以能列五大名窑之ㄧ。類似這些問題在研究文物上是經常遇到的。有些是時代變遷,相關問題難以考證,有些是口耳相傳有誤。時間一久則積非成是,愈來愈難以解釋清楚。
就舉台灣近年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每逢農曆年過後,常見報章雜誌及電視媒體登載或播報:政府機關及各大企業舉辦「喝春酒的團聚,喝酒ㄧ事目前雖未禁止,但自古(西周以商王朝飲酒誤國而下禁酒令)以來就未⋯⋯曾被鼓勵過。所以「喝春酒一詞,可能就是相傳有誤,積非成是的其中ㄧ例了。在1970年以前,從未在媒體報導過「喝春酒」,其實「喝春酒一詞的原始意思是「吃春韭」。中國農業社會的活動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當大地回春時,正是萬物復甦的季節,春天韭菜發芽代表欣欣向榮,在農業社會是值得慶幸的日子,但也是傳染病好發時期,因韭菜有一種獨特的香味,相傳吃了春天的韭菜,夏季時就有較強的腸胃功能,還能預防熱邪入侵(感冒),可能當時衛生條件較差,夏天食物容易變質腐化,都是靠長輩傳授的食療方法。所以前人鼓勵吃春天的韭菜,韭菜大都是包在很薄的麵皮裏再入油鍋炸熟吃,俗稱「春捲」,它也包含春天韭菜之意。
所以「吃春韭一詞先被誤傳為「吃春酒」,漸而成「喝春酒」,其他如「埋單誤傳為「買單等,比比皆是。
二、五花馬
特別要談的是五花馬:唐詩(七古樂府)李白的將進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這裡的五花馬指的是何種馬?一直是令讀經老師難以解釋之處,有些書註釋為五種花色的馬,有些國文老師解釋為珍貴的馬。我相這類說法都無法滿足讀者的疑惑。
要解釋五花馬,先來談千金裘,就字面的解釋,應該是價值約一千斤或一千兩黃金的皮大衣,姑且不論是一千斤黃金或一千兩黃金,其價值都超過高級貂皮大衣100倍以上,那千金裘究竟是哪一類動物的皮毛製成的?在古代皮裘指的是用貂、狐狸、海獺等耐寒動物的皮毛製成的大衣,這些動物的毛具油脂有不沾水的特點,用現在的解釋就是皮毛有經潑水處理過,遇到雨水不易滲透。這樣才能將毛面做在衣表,長度要過膝,如此才能稱為皮裘,而最昂貴的皮裘就是用貂皮製成的。
貂,這種動物的毛色有白、銀白、棕色、栗色、紫色等,古代⋯⋯尚無皮毛染色技術,所以都是以原色的貂皮製成皮裘。據保守估計,一件貂皮裘至少需二十隻貂皮才能製作完成。貂皮則以紫貂最稀有,也最昂貴,要集二十隻同樣紫色的貂才能製成一件皮裘,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紫貂皮裘可說是百年難見的寶物,也就無價格底線,能擁有紫貂皮裘的人,無非是帝王或王侯。如此貴重的皮裘以千金裘來形容也不為過了。
五花馬在千金裘之前,照理說價值應超過千金裘,五種花色的馬,應不是很難尋,所以價值也該是行情價,如果解釋為珍貴的馬,又到底有多珍貴?價值會超過千金嗎?這要從我國古代養馬說起。
我國歷代養馬最興盛的朝代要算漢、唐兩代,漢武帝為平定匈奴,一改以往和親防守為主動攻打的策略,不惜大費周章從西域大宛進口(先以黃金二十多萬兩及絲帛交易未成,才派李廣利二次出兵征服大宛)「汗血寶馬來配種(直至二十世紀才經科學家證實所謂的汗血其實是馬匹上的寄生蟲所導致的),當時所飼養的馬匹,大都屬軍用戰馬。而唐代宮廷所飼養的馬匹,血統有蒙古馬、西域馬、歐洲種馬、阿拉伯馬等。功能性除戰馬外還有騎射馬、毬馬、舞馬等,尤其以舞馬最為特殊,它是專供帝王酒宴時欣賞且能跳舞的尊貴御馬,所以唐代墓室壁畫或皮囊式銀壺均有舞馬銜杯的畫像及紋飾。有些御馬的鬃毛,會修飾成花束,分五束與三束兩種,階級嚴格劃分,不得潛越。五束者稱「五花馬」,為皇帝御用,三束者稱「三花馬」,屬太子擁有。(唐三彩的五花馬僅出土於帝王陵寢,三花馬出土於太子墓葬區,傳說中也有一束、二束,但未見有出土記錄)
所以五花馬、千金裘的價值由此可見一斑。李白為一解千愁情願將無比貴重的珍寶去換美酒,說明當時李白為愁所苦,為了解愁珍寶都可不要,間接形容李白灑脫飄逸的詩人個性。
三、萬貫家產不如鈞窑一片
這句話很容易讓人誤解,因為就字面上的解釋,好像是:即使有萬貫家產,也比不上擁有一片鈞窑的人家富有。換句話說:即使有一萬貫的錢也買不到一片鈞窑。現在的人可能很難理解鈞窑到底有多貴?又貴在何處?如果說100個銅錢是一吊錢,10吊是一貫,那萬貫就是10萬吊,當時燒餅一個是一個銅錢,一貫大約是1000個燒餅,以現在燒餅每個15元計算,一貫約新台幣1萬5仟元,一萬貫則是1億五千萬元。
再說當時一貫錢可在京城附近買到將近兩畝⋯⋯的田地,以現在的土地價值來說,以萬貫錢財買的土地絕對超過現在1億五千萬元甚至是它的倍數。但話說回來,誰願意拿萬貫家產去換鈞窑,現在的你如果擁有五億資產,你願意拿1億五千萬元來買一片鈞窑嗎?正常人的答案絕對是否定的,除非頭殼壞掉。別說一片,就是一組也乏人問津。
「萬貫家產不如鈞窑一片」,這句話當時確實存在,但要如何解釋呢?翻遍整個鈞窑史也沒有這方面的解說,直到後來想到 「十窑九不成這一句話,才豁然了解這句話的含意,在當時鈞窑要達到宮廷的要求是很艱難的,非人為能掌控,大都取決於胎釉配方、天候濕度、窯爐氣氛、燒成溫度等,所以鈞窑之難燒,在當時是難到無以想像的地步。所以這裡所謂的鈞窑指的是官鈞,也就是說「萬貫家產不如官鈞一片」。
在北宋晚期的時候,宋徽宗聽信蔡京的讒言,興建「壽山艮岳」,內置「花石綱」,民宅府第如有珍奇異獸或奇花異木者,都必需上繳,不從者則毀屋破宅,強行運奪,為了種植奇花異草,宮廷選中了當時燒造技藝已臻完善的鈞窑,作為花盆及盆托,於是集民間能工巧匠,依宮廷需求燒造大批的盆、盆托及尊,洗等陳設用瓷。同時也禁止民間燒造宮廷用瓷。為了防止民間仿製,除了嚴禁胎釉配方外流外,御用的鈞窑於每次出窯時,必由官府派員監督,經嚴格挑選後,殘件及次級品一律砸碎深埋,嚴禁外流。然而控制愈嚴,偷燒情形就愈甚,致使神后鎮一帶民窑均能燒造質量均佳的鈞瓷。
問題來了,既然神后鎮一帶的民窑均能燒製質量均上等的鈞瓷,意思就是:民窑燒的鈞瓷,質好量多,就算是品質一流,也因為量多,價格不會太高也絕不會以「貫來計單價。所以可以證實「萬貫家產不如鈞窑一片」,這句話指的絕非是民窑。
這些依宮廷需求燒造的鈞瓷,與民窑大不相同,就外觀來看,器形多為花盆、盆奁几、出戟尊、鼓釘洗等陳設用瓷,民窑則多碗、盤、碟、缽、爐等日常用品,少數燒造的精品為瓶、壺、尊等。從釉的顏色來看民窑多天青、天藍、月白色,也有天青、天藍上局部點銅紅釉,極少見到官窑的內天青或天藍外玫瑰紫、丁香紫、葡萄紫、海棠紅、雞血紅、玫瑰紅等,且官窑釉面多有蚯蚓走泥紋,民窑則甚少或未見有蚯蚓走泥紋。
北宋滅亡後,北方由金統治,鈞窑也就恢復生產,這時朝廷沒有控制也沒有禁燒,鈞窑紛紛林立,產量急遽增加,也因無宮廷的監督,生產過程日趨簡化,品質愈形粗糙,至元代更是重量不重質,一般生產已無醬色釉護胎,有的碗、盤只淋半釉幾乎到了垂泪的地步。所以金、元時期生產的鈞窑,目前所見都無蚯蚓走泥紋。
根據以上幾點事實,北宋官鈞窑與民窑最大的不同,除了器型外,就是釉色的呈現,如內天青釉外紫釉、蚯蚓走泥紋及釉層厚度等。這都是民窑未見到的。尤其是蚯蚓走泥紋,不僅民窑未見到,金、元時期的鈞窑也未見到。所以依我估計一件官鈞可抵五百件以上的民鈞,甚至千件、萬件,或可說無法相比,也就是說再多的民鈞也換不了一件官鈞。
那官鈞與民鈞到底有何差別,竟使價格相差如此之遙。要先從鈞窑生產的過程談起。鈞窑的主要材料是胎、釉,當時不論官、民窑所用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史料上並無限制民窑不得採用那一種瓷土的記載,也未說明官方有專用的瓷土。釉藥也都是取用當地生產的孔雀石、鈣長石、瑪瑙、石英等礦物研磨、淘洗,製成釉漿再按比例調配成釉水。既然胎、釉材料相同,窯爐雖有大小之別都是北方的饅頭窑,燃料也同樣用松材,所不同的應該是製造的程序了。
根據遺址的發掘及史料記載,官鈞的胎土與民鈞胎土配方大致一樣,雖然所含的氧化矽、氧化鋁、氧化鉀、氧化鈣及氧化鐵有些微出入,但都不影響成品的燒成,只是官鈞的胎土在淘洗與陳腐過程要求較嚴格,所以胎土細緻堅密,一般民窑是比不上的。
瓷土經手拉成型後,官鈞須先素燒,由出土的鈞台窑作坊得知少部份的民窑精品也經素燒過的,素燒的溫度約攝氏1000度,素燒的目的是要增強坯體強度及上釉時使釉層吸附均勻。素燒後的坯體先浸釉,足底刷釉,再入窯高溫燒成。這是通過鈞台窑址的考古發掘獲知的宋鈞窑大致燒製過程。如果說官鈞與民鈞燒製工序相同,且官窑技藝是建立在民窑的基礎上,為何民窑均不見有蚯蚓走泥紋,就鈞窑研究者陳述,由於釉層在乾燥時發生乾裂,後又在高溫被黏度較低的釉流入空隙填補罅隙所形成,如果這個解釋成立,民窑也應該發現部分有蚯蚓走泥紋的產品。而金、元時期的鈞窑也未見有蚯蚓走泥紋。這一直是陶瓷學術界不斷探討的問題。
所以「萬貫家產不如鈞窑一片這句話是在形容官鈞之燒成非常困難,非一般百姓或商賈之能力可及。即使花費萬貫錢財也難成一片紅彩,「萬貫家產不如鈞窑一片」,所謂的ㄧ片,並非指的是破片,而是指的是那一片窑變紅彩,尤其是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雞血紅等多種窑變釉色,也就是古人所謂的 「夕陽紫翠忽成嵐那般富有詩意且令人陶醉的情景。
四、官鈞的蚯蚓走泥紋
蚯蚓走泥紋是宋官鈞窑的特徵之一,也是官鈞所獨有,它的成因如果正如陶瓷考古學者所說的:「因鈞窑的釉層較厚,在乾燥時或燒成初期時常會發生乾裂,經高溫階段時黏度較低的釉,有部份流入空隙,填補裂縫所形成。」
這種解釋大概可以應付界外人士,但對文物收藏者必定產生諸多懷疑,最主要的疑點就是為何宋代時期民窑未見有蚯蚓走泥紋?金、元時期的鈞窑也未見蚯蚓走泥紋,如果上述解釋能夠成立,則南宋官窑、龍泉窑等只要施厚釉的瓷器,是否都應找到類⋯⋯似的特徵。然而就宋、金、元的鈞窑除宋官鈞外都未見有蚯蚓走泥紋,其餘的窑廠也未見有蚯蚓走泥紋。這點是值得文物收藏界及陶瓷研究者深思的問題。
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談談鈞窑的製作方法,官、民窑的燒造方法大致一樣,所不同的是工序問題。官鈞的胎泥只是滔洗得較民鈞的胎泥精細,對蚯蚓走泥紋的產生不會有太大影響,在此暫且不討論。筆者認為蚯蚓走泥紋的產生應是官、民窑的施釉工序及所施釉水所含金屬礦物質比例不同而造成的。
唐英在成書裡說過「無灰不成釉」,凡調配釉水,必定要加入「釉灰」,所謂「釉灰」,指的是燃燒草木後所得的「灰燼」,再將灰燼滔洗去除雜質後所剩的「含灰燼的水」,用這些水加入少量的黏土就成為釉水,加入黏土的多寡可調節釉漿的性能,而這種灰燼水含有一定成分的鈣、磷、鉀及其他少量礦物質,對釉的發色及清亮度起著一定的作用。其中的鈣、鉀、鈉如有不足均可在石英中取得,而氧化磷則在釉灰中取得,明、清時期的釉灰取自燃燒鳳尾草及瓷土,宋鈞釉的氧化磷得自燃燒雜草與木材的灰燼,但究竟是何種草木?至今仍是陶瓷學界探討的問題。
鈞釉在化學組成的特點是含有一定量的五氧化二磷,這在其他窑址的瓷器含量是非常稀少或甚少出現,這也是鈞窑具有乳光釉的主要原因。換句話說五氧化二磷是造成鈞窑藍色乳光釉的主要因素。依據化學分析結果,宋代民鈞釉的五氧化二磷含量在0.64~0.95%之間,大部分為0.8%,而官鈞釉的五氧化二磷在0.5~0.6%之間,可見官鈞的比例控管較嚴格,乳光釉的呈色也較均勻,民鈞的氧化磷含量差距大,所以我們可見到民鈞有較嚴重也有較輕微的藍色乳光釉。
第二個特點是三氧化二鋁含量低,而二氧化矽含量高。我們知道氧化鋁的成分如低於一定比例,厚釉在乾燥過程中會造成釉面龜裂,宋代民鈞釉的二氧化矽與三氧化二鋁比介於11.0~11.4之間,而官鈞釉的二氧化矽與三氧化二鋁比在12.5左右,這說明官鈞三氧化二鋁的含量普遍較民鈞低很多,在厚釉乾燥的情況下,其釉面較民鈞容易龜裂,由此可知鈞釉的二氧化矽與三氧化二鋁比大於11.5以上,就有可能在厚釉上造成裂隙而形成蚯蚓走泥紋。
另一個造成蚯蚓走泥紋的原因是施釉工序,官鈞瓷胚經攝氏1000度素燒後(素燒的目的是要增強胚體的強度),先用濕毛巾擦拭一遍,目的是使上釉時釉層能夠均勻。然後浸一層透明護胎釉,有時足底會再刷一次釉,施護胎釉的目的是使第二層或第三層釉發色均勻。施完護胎釉後利用素燒的窑溫入窑烘乾,然後以浸釉或刷釉方式再上一層青釉(也有先浸再刷兩道工序),這層青釉是屬青瓷系列的釉,含有少量的氧化鐵,入窑高溫在還原焰中燒成(也有在青釉外再上一層透明釉)。這是天青或月白鈞窑的燒製方法。
如果要燒內天青(或天藍)外玫瑰紫的鈞釉,就要在青釉烘乾後外部澆或浸上一層銅紅釉(也有先浸再刷兩道工序),銅紅釉烘乾後,再施一層透明釉。在青釉及銅紅釉烘乾的過程,釉面會因氧化鋁的不足,形成彎曲的龜裂紋,有如蚯蚓走過痕跡。此時透明釉會填補裂隙。再入窑以攝氏1250~1270的高溫在還原焰中燒成。窑爐的溫度要慢慢升溫,隨著窑溫的高低和還原氣氛的強弱變化,使釉料中的氧化銅與青釉的氧化鐵元素相互交熔,形成玫瑰紫、葡萄紫、丁香紫等不同紫色。在高溫燒成時會被黏度較低的銅紅釉流入空隙填補罅隙,形成銅紅釉的蚯蚓走泥紋,如果銅紅釉超過一定厚度就會因銅紅釉的黏度較透明釉低,且在緩慢降溫的情況下容易填補裂隙,而不易呈現明顯的蚯蚓走泥紋,所以這也是銅紅釉的蚯蚓走泥紋較天青(或天藍)釉的蚯蚓走泥紋稀少的原因。如果於銅紅釉上再施一層天藍釉,就會產生流釉現象及明顯的蚯蚓走泥紋。
從以上幾點可知宋民鈞及金、元時期的鈞窑無蚯蚓走紋的因素初步分析為:
1、 宋官窑的施釉工序較民鈞及金、元時期的鈞窑複雜:宋官鈞的重複施釉及二次以上燒成涉及高成本,宋民鈞及金、元時期的鈞窑為顧及成本,不會以如此複雜的技術燒製,尤其元代鈞窑著重外銷,重量不重質,為降低成本及增加量產不惜簡略工序,甚至將護胎釉省略,施以黏度較高的厚釉來遮蓋胎土,又為避免流釉過度降低成品率,因此只施半釉,且大都是一次上釉一次燒成。
2、 宋官窑的釉料化學組成控管嚴格:天青或天藍釉料的熔點較透明釉高,在高溫燒成時透明釉先熔融並填補裂隙;而銅紅釉則相反。熔點的高低可藉由氧化鉛及氧化鈣含量來調節。這種嚴格控管的生產技藝令民窑望塵莫及。
3、 宋官鈞釉的三氧化二鋁含量普遍較民鈞及金、元時期的鈞窑低:官鈞釉的三氧化二鋁含量較低且重複施釉造成釉層過厚,在還原焰的過程中因三氧化二鐵含量逐漸降低致使三氧化二鋁含量也會跟著降低,這種氣氛可促使蚯蚓走紋的生成。
五、乳光釉
鈞釉的另一個特點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較淡的藍色稱為天青,較深的稱為天藍,較天青還淡的稱為月白,這些藍色都是鈞窑的基本釉色,具有螢光般藍色光澤,既優又雅,色調之美頗受當時文人雅士及朝廷的喜愛。
宋、金、元官、民窑大都有藍色乳光釉,前面說過,官、民窑的胎、釉取料大都相同,釉料中含有一定量的五氧化二磷,所以在還原氣氛中由於磷酸和氧化亞鐵的作用產生像牛乳一般的色澤,所以能呈現藍色乳光釉。這種藍色釉不同於一般青釉,它的形⋯⋯成機理跟釉的化學組成以及燒成溫度的相互關係,近年來中國大陸上海及山東淄博市硅酸鹽研究所才做了較有系統的科學研究,這些研究數據結合實物與筆者多年研究的心得,不僅無多大出入,甚可說是不謀而合,茲簡述並歸納於后。
鈞釉與一般陶瓷釉不同,它屬於二液相分相釉。所謂分相釉,即是釉料在高溫時含磷的玻璃相,未能與二氧化矽液滴狀玻璃熔合,形成分散相,分散相的粒度介於0.4~2.0微米之間,可以散射短波光,所以在視覺上,我們看到的是美麗的藍色乳光。這種分散相的先決條件就是釉料中含有一定量的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可使瓷器的釉面呈現乳濁狀或失透感,如果控制燒成溫度還可使青釉具有絲綢般的光澤,但不會呈現藍色的乳光釉。所以藍色乳光釉的形成,必須釉含磷0.5%以上,如宋官鈞含磷0.5~0.68%,而民鈞有高達0.95%,有的甚至高達1.3%,元鈞也有高達0.92%,而且在燒製過程中,釉料必須生成連續相富含磷的玻璃。前面說過鈞釉的磷取自燃燒雜草和木材所得的灰燼,另外發現也有可能取自當地所產的磷灰石。
前面談到鈞釉的二氧化矽含量高,氧化鋁含量低。在窯爐的還原氣氛中,三氧化二鋁的含氧量會降低,這樣才能促成釉的分相,否則過多的三氧化二鋁會阻礙釉的分相,導致藍色乳光釉不會形成。
宋代的乳光釉很可能是窑工無意中燒成的,然後經過長期不斷的摸索與實踐中,揣摩出一定的釉料配方與獨特的燒製方法,才逐漸形成一個知名的鈞窑體系。
六、結語
根據河南的考古調查資料及實物說明,“鈞瓷窑變釉起源於唐,盛燒於宋,復燒於金、元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也有人認為“鈞窑在唐五代時處於初創階段,到北宋已昌盛發展”和“鈞瓷起源於唐代,研製於五代,成熟於北宋初期,興盛於北宋晚期”由於各種不同的見解,目前學術界尚無統一的定論。依筆者的觀察及實物考據,唐代的花釉瓷是屬於藍斑釉彩,藍中泛白,白中有藍或黑釉帶乳白色塊斑,這種窑變彩斑,考古學家稱為“唐鈞或唐花釉”。不論唐鈞或唐花釉,它的藍色彩斑是屬於釉上彩,是以含有鐵、鈦、鈷成分的色釉來做人為點彩,在氧化氣氛中燒成。與宋鈞的釉內所含的氧化鐵、氧化銅在還原氣氛中自然形成完全不同,在燒製工藝上二者更是大相徑庭,只能說唐花釉瓷的藍斑塊與唐三彩的鈷藍有一脈關聯,嚴格來說與宋鈞的初創並無直接關係,宋鈞窑的天青、天藍、月白是以氧化鐵在還原焰中燒成,屬於北方青瓷系列,紫色斑塊是以氧化銅澆覆在天藍釉上燒出來的,所以應是兩個各自獨立發展的窑變體系。
不論如何,鈞窑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它一改以往單色釉的單調,在當時鈞窑被稱為有“異光”者為佳品,所謂異光就是指散射出來的藍色乳光,這種乳光釉及銅紅釉交融所產生的紫斑及類蛋白石光澤,不僅迷倒宋徽宗並對爾後的元、明釉裡紅,清代的豇豆紅、郎窑紅、牛血紅、珊瑚紅都有著承先啟后的作用。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